科研动态

哲学审视下的“元宇宙” ――小记开云手机入口第一期双周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开云手机入口


Facebook公司更名 Meta 并全面进军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成为了科技圈和资本圈由去年延伸至今的大热话题。2020年开始的疫情阻隔意外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生存,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意味着人际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主从关系正发生颠倒。元宇宙是人类试图基于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来构建的虚拟与现实交相融合的全新生活世界。元,始也,不少人认为元宇宙造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而彻底的改变若能造成这种改变,对于人类本身意味着什么?哲学是人类在神学、科学之外理解并反思自身生活世界的学问,在哲学的审视下元宇宙是否可欲或者说,人类能不能以道以理化御元宇宙的方生肆长之势,让元宇宙服务于人类对于良善世界的追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探讨。3月4日,开云手机入口双周学术沙龙正式开启,第一期五位发言人就瞄准了哲学与元宇宙的关系。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和副校长王丹教授莅临现场,副校长朱沁夫教授主持了本沙龙。

 

1.jpg6.jpg


杨博雄博士是人工智能专家,首先为与会者介绍了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情况。元宇宙概念的勃兴,激发了人类的无尽想象,围绕元宇宙概念股,兴起一波接一波的资本狂欢,但元宇宙相关技术产品尚争议不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几近空白,而技术进程的不确定性、商业化效果的不确定性、政策和监管的不确定性及对互联网平台迭代的挑战、对未来能源结构的挑战,等等,都制约着元宇宙能否真正实现。

 

1646812022(1).jpg

杨博雄博士发言图)

刘阔副教授来自影视动画专业,他对杨博士的技术担忧产生了共鸣。刘老师坦言动画专业似乎距元宇宙最近,其实却离元宇宙技术太远,并以VR并未推动行业发展的实例,指出进场虚拟现实软硬件体系的人仅仅是低端用户,无法参与核心技术,当下大多数人看元宇宙只是概念股市的涨跌,对于元宇宙本身根本没兴趣。元宇宙应该是一系列前沿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叠加出来的产物,现在的科技还远不成熟,人类距离虚拟与现实交互融合的全新生活世界还太远。普通人要担心的是被动的、易于受控的虚拟世界生活对于生活与价值的撕裂和对于健康现实生活的破坏;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对于从小接触电子世界的Z世代“两栖人类”要多关注,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已有元宇宙技术工具服务于教学,不要为不成熟甚至误导的元宇宙意识形态和商业企图买单。


1646811971(1).jpg

刘阔副教授发言图)

王宏海教授对于中西哲学都有颇多研究,他质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宇宙概念偏重于空间而遗漏了时间,时空统一才能建立世界,而metaverse(元宇宙)作为being,只有技术形态而没有to be,只能用Universe的空间想象来指引,缺乏时间性,也就不具有原生性,并不足以构建另一个可以和我们的实现世界相比类的真实世界。王教授将元宇宙定义为一种信息技术的跃动所引发的群体新实践,看似以技术的方式敉平因现实种族、宗教和国家等边界而造成的人类困扰,其实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的冲突更行扩展,我们需要担心的是,元宇宙许诺了无界而边界一直都在。王教授提出,认识是基于技术进步的反技术,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主体间互释,我们去认识元宇宙,要看到它同样离不开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即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政治斗争,元宇宙的出现很可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会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元宇宙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欲望,规训成为困难;元宇宙可能导致非主流价值外溢,渗透现实生活;元宇宙会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竞争,价值认同进一步消解。应对元宇宙引发的诸多挑战,我们应该追求民主政治而不是接受圈养的自由,应该重塑造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建立元宇宙中的规范伦理学,认真思考元宇宙中创造与审美将如何改变现实元宇宙中生活美学有哪些内容这些都需要哲学工作者给出方向或答案。

 

3.jpg

 (王宏海教授发言图)

高晨博士敏锐地观察到身体伦理与元宇宙技术的紧张关系。元宇宙的实现要依赖数字化设备,使人体深入体验与现实世界几乎重合的数字虚拟世界,属于涉身研究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涉身伦理研究。人的身体能否承受技术植入虚拟替代会否牺牲身体健康数字化设备如何契合身体规律这些有关身体伦理问题能否得到正向解答关系到元宇宙可否持续。元宇宙是基于人体的规范秩序和价值秩序被创造的。身体伦理可以研究元宇宙体验活动中的身体规律和实现途径,探讨最契合体验者身体诉求的元宇宙伦理结构,指导元宇宙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生活。

 

4.jpg

 (高晨博士发言图)

本次沙龙吸引了不少师生到场,五位老师的发言激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人的大脑在元宇宙中以数据化形态存在的可能性及存在问题,人的精神能否在肉体毁灭后常存,没有肉身的精神存在还能不能称之为人,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实践对于国际关系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大脑数据运转与人的思想生产是否等同,元宇宙可能带来的人的精神疲劳和精神奴役,机器人与生物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一学生王浩旭追问“人的本质是自己过往的经验吗?我是谁?”引发了会场持续热议。副校长王丹教授认为,既然人类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既然人类的技术进步阻挡不住,那么,我们对于元宇宙的态度,只能是顺应它,规制它。

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饶有兴致地参加了大家的讨论,表示自己从大家的讨论中深受启发。他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家的讨论较多偏向了我们当下生活空间的“器”层面,而较少讨论到我们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道”层面。元宇宙是在数字孪生基础上提出来的更加虚幻的概念,纠缠于元宇宙概念带来的扰乱,就与资本买空卖空没有了差别,我们应该从人类哲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去看待和定义元宇宙。人为自然立法,软件定义世界,从欧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电磁学、量子力学、量子空间等的科学发展来看,都是理论在前,定义在前,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意识的显性化的解决方案。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使我们认识到虚实可以转化,时空可以转化,而中国的传统哲学恰恰在这方面有着深入的思考。我们在看待元宇宙的时候,要更多从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已有高度和演化前景去认识,即从道的层面去认识,要认识到我们个人处在不同的认知层次,我们身在其中而不得不动,要主动地以动应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更多美好,以提升自身认知层次去创造更多价值。技术的演化是持续进化的,人类认知的演化是持续进化的,元宇宙就是这个进化链条上的优胜劣汰的产物,我们只有努力摆脱“器”的束缚,更多从哲学层面、从道的层面去思考它,才能够打开我们的所有限制,才有更多的创造力。元宇宙是对人类哲学的人为实践,是人自己设计出来的,对于这个人为设计的产物,人对之还存在很多未知,今天大家讨论了诸多关于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审美等方面的未知域,都可以在元宇宙的发展中去验证、去解决。不要对人类本身丧失信心。我们理工专业教育的第一堂课,一定要讲科学向善,讲技术服务社会,这不仅是为了防范于技术奴役人类的未然,也意在使科学教育上升到哲学层面、本质层面。

 


文:学术服务中心 陈彦军

图:大学生通讯社 叶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