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老师们的科研能力,激发老师们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在研究中获得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6月3日下午科研处在学生中心为各学院年轻老师们组织开展了一场以“哲学社会科学选题”为主题的研讨会。本活动以学术沙龙形式交流分享课题选题经验,开拓研究思路,着力推动高质量研究课题申报。本期参与分享的嘉宾涵盖经济学、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不同的思想在一起碰撞,为在座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研讨会由科研处处长耿静教授主持。
研讨会伊始,副校长朱沁夫教授谈到获得选题最重要是要有问题意识,而这个意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获得。随后他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了怎么确定选题,怎么结合项目级别拟出合适的题目,怎么避免做过时的研究,保证选题的新颖性等。最后他强调,选题的确定一定要注意前期成果的积累。期刊社社长杜振吉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评审经验指出,选题一定要突出“新”避免“旧”,拟出让评委眼前一亮的题目。其次是要避免那些特别偏的一些题目。然后他具体介绍了申报书怎么写,从框架到内容一一指点迷津。
人文学院曾令明老师以个人科研成长为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题目怎么选,怎么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科研处工作人员探讨,向专家请教,根据专家意见不断修改打磨完善申报书。管理学院姜骞副教授以“国家社科选题与命题的些许思考”为题分享了选题经验。他提出了选题的“三关注”+“两结合”法。“三关注”为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理论、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关注学科体系知识发展的动态。“两结合”为当年项目选题指南和两结合。随后以案例的方式介绍了选题范围、定位与原则以及命题技巧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彦玲教授以“国家社科项目申报选题攻略”为题分享了选题经验。她指出,申报课题的时候,首先就是要从兴趣入手,第二个还要有一种特别是国家项目要有家国情怀。一是选题尽量与指南紧扣起来。题目不要过大、过长。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三是设计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四是选题要有时代感。五是贴近理论前沿。六是选题要有全国性意义。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先参加一些项目,逐渐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
最后老师们就各自研究中面临的困惑与分享嘉宾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嘉宾给予了现场解答。研讨会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之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