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自由讨论人文通识教学思路
陆丹院长提供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人文通识课程教师代表们发表真知灼见
有目的 有方法 有针对性地讲好人文通识课 2010年5月17日开云手机入口人文通识教育课程集体备课会在交流中心圆桌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就“人文通识课讲什么”的问题作了探讨,担任各门人文通识课的主讲教师就所担任课程作了针对性的分析,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人文通识课在我院育人理念和311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是我院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未来卓越发展的重大命题,是我院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学院使命的关键环节。这一重大意义不仅来自人文通识课在学院311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整个培养体系的落脚点之一,也同时来自人文通识课本身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教育意义。
陆丹院长站在历史的维度,从东西方人类文明进程、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梳理出作为人文通识课的各主要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地位及其学科针对的问题所在,旨在导出人文通识课对于人格培养存在的相比较而言的学科特点和普遍意义。陆丹院长认为包括东西方在内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文通识学科都表现了特定的学科目的和普遍人文意义。譬如哲学作为解惑的学科目的和特征,历史学作为范式和借鉴的学科功能,文学作为关注人性、移情及人格构建的学科特性,伦理学与政治学作为人类秩序的工具,宗教学作为探讨终极归宿的学科,心理学作为人的解禁与解放的学科,经济学探讨增长与效用的学科,社会学关注秩序与文化的学科,政治学致力于有效与普遍有益的制度的学科,以及管理学着力探索组织效用的学科特征等等。
从东西方跨文化的比较学视野中出发,陆丹院长探讨了东西方不同历史发展语境当中各个学科内涵的嬗变和交流。陆丹院长认为西方工业化进程包含了工业增长与科技进步互动模式下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同时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社会科学也由此获得了产生的历史条件。持续近三百年工业化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细分和专属、确定了知识的边际与问题的边缘,以及知识的深度和整合等现象,传统的人文科学也由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伴随这一过程,在现象学层面显现了各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实证化倾向。而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近两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社会文化的动力围绕君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展开,凸显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伦理学、历史学、文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显学特征。
基于以上的分析,陆丹院长转而进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中,东西方传统社会结构当中人才教育的各个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陆丹院长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儒学教育,始终伴随着士阶层精神价值的生长和再生产的过程。教育作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实践,实现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手段,具有显然的工具性。在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认识出发,教育的功能处于很高的位置,而基于社会整合维度,也形成了中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普适、进步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的源头来自对人的知识和技能可塑性、人的出生阶层可变性以及民办教育与官办教育各有其利三者有教无类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在由私塾、书院和太学组成的多样的教育体系下,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的选才形式。在知识分子当中普遍的产生了才而学、学而仕的学习价值认同。各阶层通过学习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流动性,由此,从制度层面建构了极其稳固的社会结构。然而,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源自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西方社会,形成了理性与宗教共存的两极文化。围绕君权与神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产生了发达的以宗教神学和哲学为显学的知识体系。贵族教育、宫廷教育和教会教育产生了各自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的培养体系。而这一知识和文化体系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前提。
在谈到近代西方教育问题上,陆丹院长认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建立导致神权的衰落、政权的分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欧洲的地缘也同时导致近代西方海洋文化的勃兴,这些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历史条件。伴随新兴的资产阶级兴起的启蒙运动,为西方的近现代大学创造了学术自由的广阔空间。而服务于工业社会发展的近现代西方大学同时受到商业资本的充实,学科随之不断的分化,知识创新受到空前的鼓励。在知识领域中相互竞争的王权、教权、科技权、工商权促成了西方近现代大学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与众不同的社会资源。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而非唯一性促成了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同时知识的竞争性也造成了人才标准随市场竞争而改变。知识的平民化导致教育的大众化,知识的实用化以及学科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大学在专业、学科领域以及人才类型上不断地走向系统化与非同质化。而现代大学将学科的专业化和通识性放在了一个均衡的结构上,将传统通识教育对完人的培养和现代专业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综合统一起来,从而解决现代社会更为复杂综合的问题,由此试图有效解决专业工具必要性带来的理性的异化与生活世界的合理统一。
陆丹院长最后总结道:我院的人文通识课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课程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层面的增长,授课目标不以知识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为根本,而是把知识的系统作为背景,将人的人格建构为根本,解决理性与异化的深刻矛盾的学科体系,换言之,是专业工具的功利要求与人文价值超功利要求的均衡。陆院长并强调具体讲授过程中,要关注各门学科的历史及学科背景,要讲清所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思考和想象力。
随后,人文通识课老师代表纷纷发言,阐述各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如何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陆德明老师说,人文通识课程是跨学科的补充和人格的培养。学习经济学概论这门人文通识课,就是要学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学会做一个经济人。但是如果理解得不够的话会出现片面化,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失利”现象的出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二是自私主义,而且在现代社会80、90后受一些思想的影响更容易出现。经济学概论就是要在讲究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拒绝拜金主义与自私主义,不能失利和利己不利人,最后构建和谐社会。 陆丹院长对陆德明老师的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企业家常常说 “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赚钱的企业家是不道德的企业家”,美国在杜威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是全世界最讲究追求功利的一个教育价值,但是美国大学特别追求人文通识的人文价值,也就是说把追求功利性作为追求专业的价值,否则这个学生就不会生存。把人文价值作为永续发展、身心和谐和社会和谐一个基础价值,这样就算一个没有漏洞的教育价值的体现。
知识教育和人格塑造相结合——李先华老师说,专业教育与人文通识课是互为补充的,而且是一个重要补充,是不可克服的。把人文通识课提高到一个人格培养的高度,也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完整、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在课时上可能会不足,但是具体操作上希望达到一个打开知识窗口,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其自己会以后再学习、再深造,把知识教育和人格塑造很好的结合起来。 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王婧老师举例说,在普通心理学中有一个实验——用电流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神经,然后它会体验到快乐的情绪,之后它会一直这样去触动控制电流的杆直到筋疲力尽。在人文通识课程意义上的心理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小白鼠的快乐来源这样的层面,而是要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人和动物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的人。由此引导学生正确的看问题与思考问题,因为“真理”并不等于“正确”。 陆丹院长表示,心理学这门课程可以把心理学与人格的建构联系在一起,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健康人格打造。
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培养——王宏海老师说到: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美学等等都是同源同根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讲人文通识课是一个回归,这种回归中我们反思我们的学术传统,对人的自我价值和意义和人生理想培养和树立很有意义。我决定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导入,就是说西方哲学发展中是如何出现西方自然科学的,它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又是根据什么入手的,然后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如何改变世界,创造世界。我会和我的学生从这些方面一起思考,把人文通识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来学习西方哲学这门人文通识课。
陆院长提议,还希望老师们能顺便涉及到哲学思辨与人生价值和社会进步这方面内容,但是要避免拓展到太大的哲学与科学范围。 让学生学有所得——蔡政忠老师说,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上我会努力做到以课堂魅力让学生没有逃课,保证到课率,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陆丹院长表示,蔡进忠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语言风格很受学生欢迎。陆丹院长还建议在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上可以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第一,社会何以可能;第二,良好的社会需要什么条件。 管理就是服务——饶雪玲老师说,陆丹院长刚提到了《新教与资本主义伦理》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理由,我想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怎么为学生找到一个挣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管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服从式管理”,高层为中层服务,中层为低层服务因为领导者就是管理者,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陆丹院长表示,开云手机入口将有很多学生将走向管理岗位,成为未来的企业家。所以我们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中去讲这些是很有必要的。 走向自我管理——杨景鹏老师说,我觉得学生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管理学,引导学生走向自我管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拥有见解与思想——陶虹老师认为,法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交给学生“法律是怎么规定的”这样的问题,而要换一个角度讲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见解,启发思想,成为一个思想家。 比如“自然法则和法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了自然法则人们还要制定法律?”,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能让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运用法学这一工具更好的拥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 明确教学目标——秦杰峰副院长最后说,人文通识课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起点,意在塑造健康人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目标。在24个教学课时中我们必须目的很明确的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看问题和思考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集体备课会基本确定了我院人文通识课的历史背景、基本方向、核心任务和体系框架,解决了人文通识课讲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已经启动的人文通识课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将继续关注,并带来更多师生的反馈。 (供稿:院办 大学生通讯社)(文字:王圣 徐婷) (摄影 编辑:陈莎莎)

